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惠瓊課題組與研究員裘曉輝、張勇課題組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界面層的納米級表面能分布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Joule雜志。
在溶液法制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表面能對體異質結薄膜形貌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通過給體與受體的表面能差異可以預測有機本體異質結(BHJ)薄膜中兩相的混溶性,而底部界面層的表面能可以調節(jié)體異質結的垂直分布和分子堆積取向。薄膜的表面能常采用Owens-Wendt模型通過測量接觸角的方法得到,但這種測試方法無法反映納米尺寸范圍內的表面能分布,無法直接解釋體異質結結構中納米級的堆積和相分離變化。
周惠瓊課題組長期致力于溶液法太陽能電池的界面研究,針對界面層表面能的調控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通過引入氧化鎢(WOx)納米顆粒提高了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PEDOT:PSS)空穴傳輸層的表面能,并在有機非富勒烯太陽能電池中實現(xiàn)了80%的填充因子。而后進一步深入探究了活性層堆積取向、界面層表面能與器件性能之間的關系,并將此界面修飾策略應用于反型器件電子傳輸層研究之中。此外,該策略也能應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采用生物聚合物肝素鈉改善了電子傳輸層的表面能,鈍化了界面缺陷,同時提高器件的效率和穩(wěn)定性。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團隊利用基于原子力顯微鏡的峰值力定量納米力學模式(PFQNM)技術,成功表征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空穴傳輸層表面的納米級表面能分布。研究中發(fā)現(xiàn),摻雜不同橫向尺寸的MoS2納米片,可以有效調控PEDOT:PSS層的表面能微觀分布,增強表面能分布的非均一性。這種非均一性的納米級表面能分布可以進一步調控活性層的分子排列和結晶取向,調控活性層給體和受體間的相分離。由于表面能分布調控策略對活性層形貌的優(yōu)化,太陽能電池器件的性能和穩(wěn)定性均得到提升,并實現(xiàn)了18.27%的光電轉換效率(經(jīng)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認證的效率為17.80%)。當給受體之間表面能之差越大,該策略對其器件效率的提升率越高。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其他合作者的支持,以及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相關項目等的資助。
德國科學家打破太陽能電池效率記錄 可進一步普及太陽能電池2020-12-27 16:01
|
韓國開發(fā)透明太陽能電池 利用不可見光2020-11-11 10:16
|
國際小組聯(lián)合研發(fā)硅藻土太陽能電池 實際效率可達到18.47%2020-09-16 09:43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03-16 11:32
|
華東理工大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2020-01-06 21:01
|
石墨涂層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防水 為氫燃料生產(chǎn)鋪平道路2019-05-29 09:13
|
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問世2019-01-09 09:07
|
新可再生制氫方法誕生 雙功能太陽能電池將出現(xiàn)2018-12-20 16:40
|
中國電池登上國際空間站2018-12-20 09:10
|
《自然·通訊》化學所采用揮發(fā)性固體添加劑優(yōu)化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2018-11-29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