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官輪輝從日本回國的時候,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剛起步,新能源
電池材料研究正興起。這幾年,行業(yè)迅猛發(fā)展。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對外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
官輪輝是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他表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將“重點研究高效二次電池材料及關鍵技術,發(fā)展高效能源轉換與儲能材料體系”列為前沿技術,他正抓緊研究針對下一代電池的新能源材料,“如果按照現有的材料體系,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已經到了極限;下一代電池體系與材料若走向實用化,電池的能量密度會更大、續(xù)航里程會更高。”
官輪輝所做的工作并非“看現在”,而是“謀未來”。他的課題組正在篩選有用的材料,為下一代新能源電池做準備。
官輪輝在實驗室 中科院 供圖 攝
官輪輝出生于1978年,今年剛好40歲。1997年,他從福建省光澤縣考進北京大學,進入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一呆就是9年,期間完成了本科加上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而后,他去了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繼續(xù)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日本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官輪輝說,日本的科研人員給他留下頗深的印象,“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做起事來不著急,圍繞長期目標,扎扎實實做深、做透。”
2007年8月,官輪輝回國,來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組建碳納米材料研究小組,開展石墨烯基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在能量轉換與存儲中的應用基礎研究。
“得益于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中國科研投入增加了,科研硬件有了質的變化,科研人員待遇顯著提高,平臺建起來了,在中國也能做一些大事情。”他說。
官輪輝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有七八個課題研究組在篩選性能優(yōu)異的新能源材料,并且這些年逐漸建立并完善了新能源材料的學科方向,也跟國內一些大企業(yè)形成戰(zhàn)略合作關系,并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從2007年回國,官輪輝已經做了11年。他坦言,要篩選出好的的電池材料并不容易,可能在實驗室應用得不錯,但走到企業(yè)應用還有一段路,“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2013年,官輪輝到福建省南平市科技局掛職,當了兩年的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長,對科技產業(yè)有了不同角度的了解與領悟:要以應用為導向,“打開門”來做基礎研究。
他指出,科研成果轉化不是太順暢,有些是因為科學家和企業(yè)要找到關注的契合點不太容易,比如,企業(yè)希望兩三年內出成果,但對科研院所而言,兩年更多是工藝的摸索,科研少說也要5到10年,若是前沿研究,時間就更長。
何以破題?官輪輝認為,要把雙方的利益點連接起來,科學家立足將科研往前推,企業(yè)要解決實際問題,政府部門可以成為二者結合的紐帶。比如,科研院所通過與企業(yè)合作,逐步建立信任感,再瞄準一些短期可以出成效的實際課題,與企業(yè)聯合申請政府項目。
官輪輝表示,目前中國對新能源領域這塊的需求也很緊迫,也希望能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國際新能源領域的競爭不可謂不激烈,盡管“前有狼、后有虎”,但在官輪輝看來,中國新能源發(fā)展既不要妄自尊大,也無需妄自菲薄,就比如中國高鐵剛建設的時候,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覺得中國高鐵技術不如日本、德國,而現在中國高鐵照樣跑出速度來。
官輪輝認為,在新能源材料領域,中國無論是高端科研論文還是電池企業(yè)發(fā)展,都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9月,他去了一趟日本,昔日的導師也說,中國這幾年在這個領域的發(fā)展太迅猛了。
官輪輝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研發(fā)展得益于經濟發(fā)展,現在要反哺經濟發(fā)展。關于未來,他說自己原來較多關注發(fā)表前沿科技論文,接下來更希望做一些接地氣的事情,讓自己的科研能更多地面向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