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電腦網(wǎng)來談論新能源汽車好像并不是那么和諧,甚至會讓人懷疑“電腦網(wǎng)是不是活不下去了要去抱汽車廠商的大腿”,但inLife作為全新智能生活的觀察者,對于全新的生活元素都會保持了解和分享的興趣。畢竟特斯拉就是一家致力于用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技術,加速可持續(xù)交通的發(fā)展,作為一臺0-100km時間最短能夠到3.2秒的平板電腦,反應還是很快的。
說到反應,市場對待新能源車的反應也是相當熱烈。特斯拉的魅力自不然說,而其他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廠商都能夠在新能源車這一方面花費相當?shù)男乃歼M行設計生產(chǎn)和推廣。究竟是真的那。但作為消費者,如果需要購買新能源車的話,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的。
是否所有新能源車都能夠獲得優(yōu)惠?
相信很多朋友之所以會關注新能源汽車,很大方面是因為政策優(yōu)惠。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策,給予的一系列的,無論是在返利、充電還是牌照方面的優(yōu)惠,都讓消費者相當受落。經(jīng)銷商隨之而來的優(yōu)惠自然不需要再說,再加上很多新能源車其實售價并不會高高在上,在用車成本上亦有優(yōu)勢,因此的確會有很多朋友考慮購買。
然而這其中有個問題,你看上的新能源車是否處于《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中呢?可不要認為只要是新能源車就能夠進入名冊,因為車子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布中,更新速度總會比這個目錄要快,所以在購車前需要確認選購車型是否已經(jīng)在目錄當中,才能夠保證購車能夠享受到優(yōu)惠。
充電是否方便,是個問題
之所以新能源車會被稱為新能源車,是因為在使用動力上要么完全采用了電動,要么采用了混合動力的模式。那么問題自然來了:新能源車應該怎樣充電,充電的過程又是否方便呢?要知道這可不是手機充電,隨便找個充電器數(shù)據(jù)線接上插座就能充的,而且其實手機充電也有講究,要不然就會像筆者這樣充電都能搞壞iPhone屏幕。
如果有看某個新媒體老大將車從重慶開回廣州的微博直播,我們就會知道其實某些新能源車是需要特定的電壓電流才能進行充電的,要不為什么特斯拉會到處修超級充電站呢,賣增值服務才是接下來應該做的事情啊。但其實更多的新能源車是可以使用慣用的220V插座來進行充電的,到這個時候去哪里充電就變成了一個另外的問題:究竟哪兒有帶普通插座的停車位啊,這就變成了一個建筑規(guī)劃的事情了。
維護和保養(yǎng),是否有啥不同?
畢竟是用新能源的汽車,自然會讓人考慮到其維護保養(yǎng)和普通汽車的差別。由于和傳統(tǒng)汽車結構的差別,自然需要注意的事項就更多一些,而這些注意事項基本上都針對電池組。類似于充電時間,充放電的過程,停車環(huán)境對于溫度等物理元素的要求,成為了新能源車需要注意的首要問題。
新能源車是否就等于智能汽車?
最后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多余,但其實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存在著一定的重疊。對于智能汽車的概念,大家可以戳inLife出品《看油耗奧特曼了!兩分鐘帶你看懂智能汽車》一文重溫了解。誠然,不少新能源車上都有汽車科技元素,能夠凸顯出科技感,甚至很多時候成為了了一種賣點,但智能汽車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
最近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相關報道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的宣傳,使得不少本來對汽車科技了解不多的朋友感受到了汽車科技的魅力。自動駕駛固然是科技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晶,但是這是否就是智能汽車崛起的標志呢?
援引inLife《究竟什么是智能汽車?從人類學角度看看》一文中的觀點,智能汽車更多是由電腦對于汽車的行駛過程作為支配,而不需要人類在行駛過程中有太多的操心。以此推斷,自動駕駛的確是智能汽車的一個標志,但現(xiàn)在的自動駕駛的適配性和智能化仍然不甚明顯。而新能源的使用,之于智能汽車來說只是一個特點罷了。
雖然是汽車行業(yè)的門外漢,但作為一個業(yè)余的汽車愛好者,筆者能夠感受到現(xiàn)在的汽車市場其實也是稍微有點浮躁。汽車作為從奢侈品轉入必需品不久的一種商品,在城市范圍不斷增大,人口不斷增加,公共交通壓力陡增的情況下,成為了消費者日漸關注的商品類別。國內(nèi)傳統(tǒng)購物思維的影響也帶入了汽車行業(yè),因此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或者是政策上的優(yōu)勢也使得更多消費對其有所關注,這也是為什么筆者選擇這樣安排文章架構的原因。
但其實在購車這件事上,筆者認為更多應該回歸本心。誠然智能汽車帶來了為消費者帶來了許多優(yōu)勢,但這些優(yōu)勢是否會被某些人有心利用,放大來掩蓋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現(xiàn)今風氣浮躁的國內(nèi)市場,難免不會讓人心存念想。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在汽車行業(yè)和相關文化在逐漸發(fā)展的國家,與那些汽車文化相當成熟的國家之間的差別。
要注意購買和使用新能源車的過程,并不是說我們要扼殺新生事物的成長,只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客觀去看待增長市場和新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而不是用一句“性價比高”就隨意入場,有些時候動機單純的背后,其實是不妥思維的趨勢。
(責任編輯:admin)